關錦鵬 1976年參加香港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,轉為幕後加入菲林組,及後擔任電影副導演。1985 年首次執導電影《女人心》,其後多部作品屢獲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,《阮玲玉》更勇奪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殊榮。近年為中港台年輕導演擔任監製,現為香港城巿大學客座教授,培育電影人材。

 

Q1. 你覺得現時的香港新導演,跟你當年的新導演,有什麼相似或不同?

相似就是大家都喜歡電影、喜歡創作,這是很主觀的。客觀環境是八、九十年代,特別是八十年代中,香港電影是一個工業,那是一個比較燦爛、輝煌的工業環境。它給予很多機會,我們甚至不一定要在海外讀完書回來。我、陳果、柯星沛是副導演,區丁平是美術指導,大家都有機會嘗試拍電影,而且電影公司如嘉禾、邵氏,或者大型的獨立公司如德寶都會接觸導演。我們做導演之前,能在那個大環境之中感受到這是商業取向的。有一些很個人的題材,公司仍然要你用大明星,如《胭脂扣》有梅艷芳,《女人心》有周潤發、繆騫人、鍾楚紅。總之你可以個人化,但有很多其他資源交給你,你就要用。當然,我覺得現在的新導演更個人化,因為政府開發的基金更為重視劇本,例如說什麼故事、怎樣說故事。這一批新導演不是在八、九十年代的大環境長大,他們更為獨立一點,拍獨立電影出身。我常常強調自己沒寫過劇本,只做導演,但現在很多新導演都要兼顧寫劇本,交到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」、「劇本孵化計劃」、「電影製作融資計劃」等。我覺得態度上不同了,主觀上大家都很喜歡電影、喜歡拍戲,但是怎樣客觀地、合適地運用你手上的資源和我當年很不相似,因為資源實在不多。

 

Q2. 你為趙薇《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》和祝紫嫣的《但願人長久》做監製,能否談談當中的製作經驗有什麼不同?作為監製,你怎樣幫助她們?

我在大陸做監製不會管預算,趙薇的電影更甚,因為那不是一部低成本電影,雖然起用新演員,看起來製作上也不特別花錢,但以這個類型來說,別說趙薇,什麼人拍也是一部花錢的電影,所以我在大陸不會碰預算。我更多是在創作上幫助趙薇,如每天在現場跟她在一起,看看有什麼意見可以給她。之前也有跟她和李檣一起談劇本、討論角色,跟美指一起勘景。因為那時的大陸已經有一個電影工業的體系成形,有足夠的投資、製作團隊幫助她。

 

祝紫嫣是另一回事,她得到五百萬資助,我們開過兩次會,她已經組了很大的班底,攝影、選角,甚至製片。反過來說,我是在製作上幫助她。她已經有拍獨立電影的經驗,之前拍的都是短片。創作上,我覺得祝紫嫣對劇本已經很篤定的了,沒什麼疑慮。一開鏡看導演怎樣處理演員,如果這方面也很穩陣,那基本上就不用天天跟場。

 

Q3. 現在你也有教書, 你會怎樣教授這些未來的電影人?

這視乎他們的興趣,因為是選修科,有些連編劇是怎麼樣也不太清楚。導演班就不同了,因為選修導演班的要先修編劇班,如果讀完編劇再讀導演,起碼對電影、導演有興趣。我眼見現在香港新導演的辛苦,我會叫他們想清楚,要有很大決心,並要想辦法令自己入行,那怕只是幫忙做助理編劇、副導演, 或者助理製片,要知道現在的形勢。老實說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」也要看往績,不是寫好劇本就能報名。我會鼓勵他們拍片,參加鮮浪潮,一定要以短片先行。

 

另外,作品最重要仍然是想講什麼、對戲中人物的刻劃要怎樣,我始終覺得電影是寫人,我印象最深刻的電影都是看人物和故事。

 

Q4. 你覺得現在政府的資助、電影公司的計劃是否足夠?是否需要更多不同類型的計劃?

我覺得「薪火相傳計劃」像希望透過十二位老導演和十二位年輕導演的合作,推回去創作類型電影。當我做「劇本孵化計劃」的評審時,看到劇本題材的選擇上都有種朝着香港過去主流電影的方向。如果我說回到那個主流,那是過去的主流,但有沒有辦法讓香港電影有新的主流?這樣才有意思。

 

如果只有一百五十萬,那看看怎樣節衣縮食,找一個大明星來演出,令觀眾同聲一哭。不單感動香港人。我覺得是要走出去,現在香港電影有點困住了,未能凝聚大家的力量走出去。香港電影很多時去不同的影展,現在少了很多。

 

Q5. 像《少年的你》是關於校園欺凌, 這問題在全世界也很嚴重。香港電影是否需要這些題材?

我覺得《少年的你》好看,也真的是世界性的議題。祝紫嫣那一部就談身份,那是一個很全球性的議題,我覺得劇本也很好。香港須要凝聚一班新導演的力量,有一種新香港電影,由香港出發,但是有足夠的世界性。

 

Q6. 你覺得香港新導演主要的不足是什麼?

不能說是不足,很多時是客觀環境的問題,始終他們不像我、陳果、柯星沛,在業界做了幾年才做導演。我跟莊文強聊天提到, 有導演拍完首部劇情電影,之後在做什麼?不論是「薪火相傳計劃」,或者我幫忙的祝紫嫣也好,我會提醒她,不論有多個人化,這也是要走進市場的東西,你不能離開市場,包括我剛才說的世界性。拍得多好多藝術也好,世界性是市場的東西。如果突然多一、兩個地區的版權費,那就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