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麗芬 曾任職嘉禾電影及其屬下泛亞影業,主理發行宣傳及影片買賣。1998 年創立高先電影有限公司,多年來發行中外電影逾500 部,其中近80 部為香港電影,當中約一半為新導演作品。除了發行,近年亦投資製作香港新導演的電影,2021 年開設高先電影院。

 


Q1. 近年你跟不少本地新導演合作,無論發行抑或製作,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?

我想轉捩點是《狂舞派》,當時有很大迴響,黃修平那時也算是新導演,雖然這不是他的首作。接着我們便投標發行第一屆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」《點五步》和《一念無明》,那時候要寫計劃書,發行成功後很多導演來找我們。我們也很喜歡跟新導演合作,始終新導演有新的題材、新的想法。

 

Q2. 跟新導演合作有什麼困難的地方?

其實沒什麼困難,新導演多數不認識發行,都願意聽我們給予的意見。就算有不同意見,我們也可以商量。我們也尊重他們,部份電影的導演同時也是出品人,像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」的導演也是片主,我們也會得到他們認可才作一切決定。

 

通常他們會在片名、海報上有意見,像《點五步》。我們起初覺得這片名很難引人注意,但是導演堅持,大家看過電影也知道片名的意思,我們也同意,不會堅持自己。《狂舞派》這片名是我們起的,電影最初叫《舞林》。我們覺得這個片名太沉,唸起來不夠響亮,就改成《狂舞派》。

 

Q3. 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」在你發行的新導演的電影中也佔了一個大比重?你對這個計劃有什麼看法?

我常常讚賞這個計劃。如果不是它,我們就發掘不到那麼多新導演,即使我們也未必冒險投資在一個完全沒有拍長片經驗的導演。

 

Q4. 你覺得有什麼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?

很開心政府現在提高了預算,之前見他們拍得很辛苦,現在預算應該可以了。我真的不知道該怎樣改進,我們不能干涉評審,他們有自己的看法,每次出來的結果也不同,如果要改進就是多給幾個名額吧。

 

Q5. 新導演一開始就有那麼多資金,而且他們也未懂得向老闆賣橋,才剛剛畢業,去申請成功就得到五百萬拍電影,之後可能再沒有這種機會。你覺得會不會有反效果?

如果拍得好,人家一定搶着找他拍。很多老闆會看票房、看電影的成績,如果是好的,我知道有很多人約談。不過是有壓力的,我見很多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」的導演也未開拍第二部,這是真的。可能第一部太成功,第二部有壓力,未必因為難找老闆。

 

Q6. 你覺得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」、「薪火相傳計劃」以外,還有沒有需要其他計劃幫助新導演?

我覺得最好保留「電影製作資助計劃」,《幻愛》也得到這個資助,我覺得也是一種鼓勵。拍完第一部,第二部有這個資助,投資者也有多一點保障。給了你的資助不用歸還,不知為什麼現在沒了。


幻愛

Q7. 發行方面呢?你覺得政府須要在發行方面做些什麼幫助新導演?

大家知道進入大陸市場並不容易,很花時間,做不到同步戲院上映,有時即使網上也要同步。失去同步的機會,價錢變得很低。別說戲院,即使網上播放的價錢也很低。海外發行也很難,參與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」的演員一般不是大明星,賣埠比較困難。

 

Q8. 對比起亞洲其他地區,如韓國、台灣、泰國,他們的力量越來越大,也有不少新導演。你有什麼看法?

韓國等國家,他們的新導演也可以拍大製作,投資者願意支付高製作費,因為自己本土已經可以自給自足。香港實在太小,投資者也要計數。現在即使賣電視也很困難,幾乎沒有免費電視購買,付費電視也很少。我們的出路很少,投資者也不敢投放太大資金。韓國的串流平台 (TVOD、SVOD 等) 也可以賣很多,即使不出國,本土都能賺回來,而他們資金相對比較大,就更容易出國。

 

Q9. 這是賣片方面的,那新導演的製作、思維上呢?台灣是好例子,你覺得兩邊新導演有什麼不同?

我很難說新導演應該拍什麼,我覺得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題材,台灣現在有很多不同的類型的愛情故事。香港現在的氣候,似乎大家不想拍這題材,這不代表他們拍不到。現在香港的題材很有限,可能因為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」中有社會議題的電影比較容易觸動評審、容易通過。總之導演真心相信,拍到出來就可以。我不覺得要規限他們拍什麼題材,電影才能去到其他地方。

 

Q10. 用什麼策略把這些電影帶到海外?

我們帶到很多電影到影展,問題是去了影展又怎樣?未必有人買。各地影展也只是一年一次,影展也不會選太多香港電影。除了影展,是否要做些專題一點的「香港電影展」?像香港的法國電影節,每年維持着有人看法國電影。

 

Q11. 在商業發行上,有沒有成功賣到外國的例子?

通常去到影展已經是一個好開始。我們去到影展的電影,如《好好拍電影》,也有買家查詢。也有人試發行我們的電影,只是成績不好。因為買的不是大公司,只是像我們這種小公司,可能買了回去也很難經營。即使台灣,我們的電影也沒幾部成功。《叔.叔》、《金都》、《幻愛》全都去到台灣,但票房同樣不理想。馬來西亞就更難,他們不喜歡文藝片。

 

賣片是很被動的,起碼讓人們知道還有香港電影。所以如果做「香港電影展」,或者「HongKong New Talents」也是好的。不然海外觀眾只會認識有名資深導演和演員,不認識新的。